2019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大瓜”,莫过于演员翟天临“学霸人设”事件。因为直播中一句“知网是什么东西”,他被曝出论文涉嫌抄袭,一时间舆论哗然。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针对这一现象,其他国家是如何应对的呢?
爱沙尼亚
全面引进侦测软件防学术剽窃
爱沙尼亚全国高校系统自2013年起,在全国高校和学术界全面引进了软件“剽窃侦测系统”,以侦测教育及学术界的剽窃行为,保护知识产权。
据介绍,这个侦测软件可以对高校教育和学术数据库内的各类考试论文和学术研究论文进行单一或群体的智能化侦测,并得出是否剽窃的结论。
被侦测的论文包括那些来源于英语材料的爱沙尼亚语论文和来源于爱沙尼亚语材料的英语论文。
塔尔图大学相关工作人员说,软件的开发和在高校教研系统的应用,对于防止和杜绝学术造假非常重要,它有助于保护学生、教师和其他教研人员学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并为打击学术剽窃造假提供参考。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而不是侦测剽窃行为。
美国
专业期刊设“关卡”设专门机构追查
在美国,科研成果报告能否在相关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是评判该成果是否得到认可的重要标志。因此,专业期刊是美国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关口。
在美国专业期刊发表论文一般都要经过几道“关卡”。以美国著名专业期刊《科学》为例,该期刊有一个专门的审稿编委会,由来自全球的100多名顶尖科学家组成。他们负责审定提交给《科学》的各类论文的重要性和可信度,这些论文中只有约四分之一能通过编委会审查。此后,该期刊还会请外单位专家对论文匿名评议。
对于“高风险”论文,这份期刊的审查工作异常严谨。所谓“高风险”论文,是指那些可能与人们直觉相悖的科学发现,以及有可能引起媒体或政界强烈关注的具有轰动效应的研究成果。
对于这些“高风险”论文,除常规审查外,还要额外再接受一层审核,如要求论文作者提供更全面的论文原始数据等。
美国政府部门中负责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机构是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的“研究诚信办公室”,该机构专门调查和处置那些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中的不诚信行为,并随时公布违规者的姓名、单位、违规情节和处置决定。
“研究诚信办公室”的经验表明,调查、处理学术腐败,不能只靠科学界和科学家的自律,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手段做后盾。自律和同行间的彼此监督固然重要,但由于学术腐败被戳穿意味着身败名裂,因此被指造假者常常倾向于对同行质疑采取敌对态度。在美国,这很容易引起官司。
为此,“研究诚信办公室”采取的方针是,揭露、调查等工作主要由了解内情的科学界承担,但对于调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包括如何获取物证、传唤证人等,该办公室则准备了一整套非常细致的对策。
新西兰
学生论文造假 教师负连带责任
以梅西大学为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会连同指导教师的姓名公布在网上,一旦发现论文有剽窃嫌疑,根据程度不同,指导教师将承担连带责任。
这些规定均被写入大学《学术诚信政策规定》《违反诚信制度的处理办法》等校规中。
除用惩罚手段进行约束外,梅西大学还采取授予荣誉学位称号的方式鼓励学生保持诚信。这些荣誉学位称号是校方在正常学位之外授予学生的一种奖励,是学生良好表现的证明。
不过,一旦在校期间有诚信“污点”,无论成绩多好,都无法获得荣誉学位。
英国
反剽窃课程 避免“非故意”剽窃
鉴于2017-2018学年牛津大学学生学术剽窃事件数量创下纪录,校方开设专门课程,指导学生正确引用参考文献,避免“非故意”剽窃。
除了解哪些做法会构成剽窃以及正确的论文引注方法,学生还将经由这门课了解防剽窃软件Turnitin的作用。
反剽窃课程主要针对研究生,同时欢迎本科生听课。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牛津大学认定53名学生在2017-2018学年有学术剽窃行为,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这一数字在2010-2011学年为7人。
罗马尼亚
硕博必修学术道德和诚信课程
近年来,罗马尼亚论文剽窃、文凭造假等腐败案例频频见诸报端。
去年1月,罗马尼亚教育部发布新闻公报说,因个人创作和科学研究在硕博学业中占比很重,故从2018-2019学年开始,学术道德和诚信课程将成为硕士和博士生的必修课,但对本科生这些课程仍是选修课。
根据罗马尼亚教育法,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制定大学道德和专业准则,通过教育、行政和技术等方面的措施以及相应的惩罚手段,确保学士、硕士及博士论文、学术论文或其他著作的原创性。
法国
严谨学术氛围+整体评价体制
法国各研究单位除提倡加强行业道德教育以外,主要通过制定行为准则和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等措施,来创造一种严谨的学术氛围和相对宽松的整体评价体制,防范学术腐败。
比如,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就成立了科学伦理委员会,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科研道德准则和条例,内容涉及防范科研舞弊和非法占有科研成果等,并且规定了研究人员在科研评估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教育研究人员尊重科学伦理,正确处理个人研究自由与社会义务的关系,委员会尤其重视对科研人员的整体评价,避免研究人员因过度追求眼前利益铤而走险。
其实,学术腐败的手段五花八门,其主要原因是名利竞争日趋激烈,以及追求眼前利益的浮躁情绪所致。
防范学术造假需要铲除产生这种现象的土壤,营造正直严谨的社会氛围,这是任何行业规范所无法代替的。你觉得呢?